当前位置:零点看书 > 历史小说 > 华夏真相集 > 第二十五集 假途灭虢

第二十五集 假途灭虢

公子毁在齐桓公相助之下复国,称卫文公。因环顾举国兵力,才有战车三十乘;宫宇草创未就,只得暂时寄居民间土房,光景甚是荒凉。
文公不以为忧,乃布衣帛冠,蔬食菜羹,早起夜息,抚安百姓,兢兢业业,励精图治,国人甚称其贤。又亲自下田力耕,扶犁劳作,更与五千子民同甘共苦,务材训农、通商惠工、敬教劝学、授方任能。于是百姓无不拥戴,短短一年之内,卫国实力复举,兵车复逾三百乘。国人爱戴其君文公,乃作诗赞道:
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桑。
升彼虚矣,以望楚矣。望楚与堂,景山与京。降观于桑,卜云其吉,终然允臧。
灵雨既零,命彼倌人,星言夙驾,说于桑田。匪直也人,秉心塞渊,騋牝三千。
齐桓公对卫文公满意非常,遂将齐地楚丘割让给卫国,并率诸侯在此修建大城,作为卫国新都。
卫文公迁都楚丘之后,齐桓公命公子无亏撤回齐国,留给卫国战车三百乘,甲士三千,协戍漕邑,以防狄患。此时许穆夫人已经归还许国,闻此感动无以复加,乃写《木瓜》诗,寄与齐桓公,以感其对卫国存亡续绝大恩。齐桓公观其诗云: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齐桓公见此诗重重叠叠,缠绵悱恻,读来不禁肉麻鼻酸,浮想联翩。
数年之内,齐桓公为诸侯盟主,遍布仁德,天下无不称善。因立僖公以存鲁,城夷仪以存邢,城楚邱以存卫,是谓“存三亡国”之功。
有此三大功劳,齐桓公所以终成霸业,是为春秋五霸之首。
便在此时,秦成公在位四年逝世,弟任好即位,是为穆公。
秦穆公非常重视人才,其任内获得百里奚、蹇叔、由余、丕豹、公孙支等贤臣辅佐,渐为西方诸侯之伯,称霸西戎。
此时在东海瀛州诸岛,传说中天照大神后裔神武天皇开始建国,国依族名,号称大和。神武由此成为史上首代天皇,亦被视为日本开国之祖。
公元前660年,晋献公图谋称霸诸侯,遂派公子申生为将,引军讨伐东山。
大夫里克进谏:太子乃国之储君,国君出行之时留守;若有人代为留守,就应随从。至若率师出征,有专主征伐之将,非太子份内之事。
晋献公:却是为何?
里克:军队天职,在于服从将军命令。若太子秉从君命,则失威严;如独持军令,又对君王不孝,故嗣子不能统军。太子统军,失其份内,又无威信,岂能胜敌?
晋献公:我有数子,尚未定继嗣太子,卿休以太子以称申生。
里克默然而退,见太子申生,以献公之语告之。
申生惊问:如此说来,我将被废耶?
里克劝慰:殿下努力侍君可也!国有二军,主公以下军专委殿下,只恐不能胜任其职,何忧被废?惟恐不孝,何忧不能嗣位?严以律己,不委过于人,必能免于危难耳。
于是申生点兵出征,平灭东山国以归。
晋献公十九年,将欲南下伐虢,以占据崤函战略要地。因征虢国需要穿越虞国境内,晋献公便派大夫荀息为使,往虞国请求假道伐虢。
荀息奏道:臣闻虞、虢乃为姻亲之国,向为唇齿相依,守望相助。但虞侯贪财好利,臣请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以赂之,而求假道,必可得也。
献公闻言不舍,说道:垂棘之璧,是吾先君之宝;屈产之乘,寡人亲乘之骏。若虞侯受吾宝璧良马,而不肯假道于我,则将奈何?
荀息笑道:彼若不肯假道,则必不敢受我重礼。若肯假我道,便以伐虢得胜之军凯旋时顺手灭虞,有何不可?则宝璧良马,是犹取之内府而藏之外府,替我保管数岁而已。
献公大悟,于是欣然许之。荀息乃出使虞国,以屈产之乘为庭实,加以垂棘之璧,请求假道伐虢。虞公喜其重贿,将欲许之,大夫宫之奇识破荀息之计,出班苦谏。
宫之奇:主公不可许其假道!虞之与虢,若车之有辅,相依之势是也。先人有言,唇竭而齿寒。夫虢之不亡恃虞,虞之不亡亦恃虢也。若假之道,则虢朝亡,而虞夕从之矣。奈何允其假道,以伐我唇齿也?
虞公贪利不听,最终允许晋国假道伐虢。
荀息还报,晋献公大喜,便发大军,使里克、荀息为将,借路虞国伐虢。虞公不但践约让行,并且派出军队,主动甘为晋军向导。
晋军在虞军积极配合下,进展顺利,很快攻占虢国下阳,一举控制虢、虞之间战略要地,留军驻扎,主力班师。
荀息已彻底摸清虢、虞两国虚实,因此回报献公,为下步行动创造条件,充分预备。
是年犬戎攻虢,虢公败于桑田,国力更弱;且因虞公背盟反目,其势更孤。
时隔三年,晋国粮秣充足,兵强马壮。献公知道灭国时机已至,再次派荀息为使,向虞国提出借道伐虢要求。虞公复又欣然从之,大夫宫之奇再次进谏。
宫之奇:晋不可启,寇不可玩;虢虞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臣恐此番晋军还师之时,便是灭我虞国之时也!
虞公怒道:你只道虞虢辅车相依,却不知虞与晋乃为同姓宗亲?寡人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信也;晋国借道伐虢,必有以报我,义也。卿其勿言!
宫之奇见主公昏庸至此,便知虞国灭亡近在旦夕,于是叹息而出,还至家中,当夜便收拾车马行李,趁次晨城门初开之时,率领族人逃离虞国。
荀息还国,禀报虞公不听宫之奇劝谏,答应借道之事。晋献公大喜,乃亲自统军伐虢,兵临虢都上阳。虢国弱小无援,上阳城数月后即为晋军所破。
虢公丑率家眷突围,出奔京师洛阳,就此灭国。
晋军凯旋回师,行经虞地驻扎,声言暂住休整。虞公任其自为,不加丝毫防备。
晋献公:未料世间竟有如此利令智昏之徒!此所谓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即命连夜起营,对虞国发动突然袭击,生俘虞公。荀息直入后宫,牵良马捧玉璧以出,归还献公。晋献公接过玉璧,翻身上马,扬鞭大笑。
晋献公:璧则犹是物归原主,只是寡人宝马,年齿薄长矣哉!
假途灭虢,遂成典故,亦为中国古代兵法经典。
晋侯班师还都,骊姬迎入内宫,见献公面现苍老之色,勾起心事,便思后计。因见申生太子之位渐固,且手握重兵,便暗中使情夫优施等人诽谤太子,欲使己子奚齐夺嗣。
如此月余,自冬至春,献公并无废立之意。这一日,后花园中百花盛开,献公命摆酒东阁,与骊姬饮酒赏春。夫妻二人坐于高阁之上,宫女内侍环立伺候,放眼下望,正好纵览花园全景,见满园春色,不由心怀大畅。
骊姬见花木间蜂蝶乱舞,忽生一计,乃借口如厕,将席间半瓶蜜浆涂在发髻之上,又暗遣侍女前往东宫,便说献公欲要游春,请太子申生到花园伺候陪同,并问国事。将侍女打发去后,自己复回至席间,与献公谈笑风生。
酒至半酣,骊姬估计太子将至,起身嫣然一笑,对献公说道:妾见下面园中百花盛开,心中喜爱,请主公允妾下楼至园,摘几枝花束上来,以装点席间春色,未知可否?
献公微笑点头,任其下楼。骊姬下阁来至花园,果然计算精确,太子申生急步而至,与后母正在花间小径上相遇。申生不见父亲,恐引人误会,转身欲走。
骊姬急叫:太子休走!你看这许多蜜蜂,不知因何都飞向我头上,想是要蜇我。此处别无他人,太子且替我轰赶一回罢。
原来那骊姬头上遍抹蜂蜜,故此引得蜂蝶围绕飞舞。申生虽处嫌疑之地,但恐后母被蜜蜂蜇伤,亦只得举起衣袖,绕着后母左右拍打。骊姬却作趋避之状,时作尖叫。
晋献公正在楼上独酌,忽闻园中惊叫,便起身扶栏,往下观望。醉眼迷离之间,却见骊姬与太子二人一逃一追,认为太子欲要效仿自己当年薄行,勾搭后母,顿时大怒。
晋献公:内侍下楼,擒执太子,绑到宫门之外开刀问斩!
申生被执,知道已中骊姬毒计,也不分辨,随刀手来至宫外,引劲受刑。大夫里克在朝房值日,见状不由大惊,急叫:刀下留人!
里克上前问明缘由,止住行刑,急至朝房,纠合正在朝班中几个大臣,叩宫而进,来见献公,求问因何要斩太子。
晋献公怒气不息:此逆子竟敢在寡人眼前公然调戏后母,岂可容留!
里克抬眼看到骊姬面呈得意之色,又见尚有十数个蜜蜂绕颈而舞,已明其中奥秘。
里克:太子大孝,举国谁人不知?且在内宫之中,其便有天胆,又未吃醉,何敢调戏国母?主公请看,如今正是盛春季节,园中蜂蝶聚集;尚有十数只,兀自绕国母身遭飞舞。此必是国母曾以蜜水梳发,引来蜜蜂;太子偶然游园遇见,因恐蜂刺伤母,以衣袖驱之。
晋献公:骊姬,里克所言,果如是否?
骊姬此时刚奔上楼,闻听献公如此相问,顿时花容失色,故作喘息,不敢回答。
里克:至今骊姬头顶,尚有数只蜜蜂绕舞,可知臣之所料不差。主公自远处观之不清,反以孝作逆,岂不冤枉太子?
骊姬暗道:不死老贼,如此了得!怎地他不在现场,却如同亲见一般?
献公寻思半晌,亦感有理,便命释放申生,令其速回曲沃,不奉召命,不许回京。
转眼之间,春去夏至,又夏去冬来。
骊姬又思一计,作一假诏,命情夫优施偷出玺印盖上,遣心腹人送往曲沃。太子申生接诏,拆视观看,见诏书上说献公夜来梦见己母齐姜,勾起怀思,令太子在曲沃祭祀亡母,并将祭祀胙肉送入晋都,献给父亲享食。
太子申生至孝,不知是计,于是便在曲沃设祭,以祀母亲齐姜。祭祀礼毕,果遣专使将胙肉送京,献给父亲晋献公。
使者入都进宫,因闻献公外出打猎未回,遂将胙肉放在宫中,嘱令内侍代为奉献。因外使进京不许停留,便即转回曲沃复命。
申生使者走后,骊姬暗中派人在胙肉中放入毒药,然后交付庖厨。
是夜献公打猎回来,厨师将胙肉烹制完备,奉给国君。晋献公闻说是太子自曲沃遗使专程送来,不由大悦,便待要吃。
骊姬当时侍宴,忽从旁谏止:此肉自外地而来,主公慎食,应先试之以犬。
不等献公答应,便命牵狗以入,将胙肉饲之。那狗食后不久,倒地惨叫,瞬息便死。献公大惊,犹然不信有毒,又命给宫中厮役尝食,结果厮役亦死。
骊姬见状,故作大惊,当即哭道:此肉是太子日间遣使送来,除庖人之外,并无人擅动。疱人绝无此胆,则太子因何这般残忍,欲害生父!则妾知之,此非欲弑父,是欲害妾与奚齐也。既太子不能见容,望主公许我母子避往别国,或赐自杀,以止太子继续为恶,连累主公。早先主公欲废太子之时,我还反对;如今方知,妾身错矣!
献公闻言懊恼,气哼哼复至前殿,遂召里克入宫,详问太子近期在曲沃举止。
里克小心奏对,借机套问出此中原因,还家后急修书一封,使仆人飞马前往曲沃,将胙肉中有毒之事告知太子。申生览书大惊,议于师傅杜原款。
太傅说道:此必又是骊姬毒计。我当入都求见主公,与太子辩明冤枉。
于是命备车马,连夜入京。未料那骊姬极有智计,防备太子入京辩冤,早就使“二五”收买刺客候于半路;见杜原款飞车而来,便即杀之,弃尸道旁。
驾车御者却甚机灵,趁夜逃入深林,复辗转回到曲沃,回报太子。申生闻报大哭,说道:我若不死,骊姬终不肯罢休,必祸及夷吾、重耳。罢也!不如自死,遂其所愿。
御者大惊,急跪请道:施放毒药者乃是骊姬,杀太傅者亦必是其同党指使,此事一查便知。太子何不率兵进京见驾,将此中缘由说明?
申生泣道:我父老迈,若失骊姬,必然睡眠不安,饮食不甘。即使我能辩明冤枉,复引我父对骊姬发怒,是为不孝,切切不可。
御者便道:既是如此,太子何不效当年齐桓公姜小白,逃奔到他国以避之?
太子摇头:身背逆父恶名逃奔,其谁会纳我?不如自杀以全孝道!
于是不待御者起身阻拦,便即横剑自杀,死尸倒落尘埃。
镜头转换,按下骊姬乱晋,复说楚国图霸。
楚成王熊恽任用子文为令尹,修明国政,有志争霸中原。因闻说齐侯救邢存卫,心甚不乐,便问令尹子文:有齐侯在北方布德沽名,人心归向,则我如何图霸中原?
楚子文:齐侯经营霸业,于今三十年矣。彼以尊王为名,诸侯乐附,虽未可敌,但年纪渐渐老迈,齐国之衰,立而可待。大王若欲北向,郑国为中原屏蔽,先伐而灭之可也。
楚成王闻言大喜,遂拜大夫斗章为将,引兵车二百乘,前往伐郑。
斥候哨马探知,报入新郑。郑伯闻而大惧,遣使星夜前往齐国告急求救,再派大夫聃伯率师把守纯门,以御楚师。
齐桓公闻报甚怒,遂传檄各国,大合诸侯于柽邑,将谋救郑。
斗章闻知郑国有备,又闻齐国纠集诸侯救兵将至,恐与战失利,兵至郑界而返。楚成王闻报斗章不战还师,冲冲大怒。
楚成王:如此望风而逃,岂不令姜小白扬眉吐气,诸侯笑煞我楚国!
既解肋下佩剑,赐给大夫斗廉,使趋军中斩斗章之首,夺其军自代。
斗廉乃是斗章之兄,既至军中,隐下楚王之命,密与兄弟透露,并为其谋划。
半廉:弟欲免国法诛杀,必须立功,方可自赎。今郑伯知你退兵,必然懈怠,若疾走袭之,定可得志!
斗章便听兄策,将全军为作二队,自率前队先行,请兄斗廉率引后队接应。当日衔枚卧鼓,趁夜进军,悄悄侵入郑界。
恰遇聃伯出离纯门,在边界点阅兵马,扎营旷野,派出斥候,严警远哨。斥候伏于林中,见到楚兵掩至,急还报回营,聃伯闻报慌忙点兵,迎住斗章厮杀。
混战半夜,斗廉后队已到,抄出郑师之后,腹背夹攻。聃伯力不能支,被斗章生擒,郑兵折其大半。斗章将欲长驱直入郑国腹深之地,斗廉急忙劝止。
斗廉:我弟此番掩袭成功,且图免死可也,不可深入,以至画蛇添足。
斗章从之,于是班师,归见楚成王,叩首请罪。
楚成王:卿虽有临敌怯阵之罪,其后既有擒将杀敌之功,权许准罪。但郑国未服,不可罢战,遗笑诸侯。今添兵车二百乘,汝兄弟可再往战,必得郑成,订盟以归。
此番乃拜斗廉为大将,以斗章副之,共率车四百乘,重望郑国杀来。郑伯闻报聃伯被楚军所俘,本已胆战心惊;今闻楚军又来,知道己非其敌,但复遣人往齐国请救。
齐桓公见郑使复来求救,于是升朝坐殿,议于众臣。
管仲奏道:主公救燕存鲁,城邢封卫,大义布于诸侯。今亦必用诸国之兵,救郑伐楚,则霸业成矣。
齐桓公问:大合诸侯,救郑可矣。楚为大国,伐之可保必胜乎?
管仲笑道:若使其有备,胜负委实难料。但若用声东击西之计,则败楚必矣。
齐桓公:何谓声东击西之计?
管夷吾:前因蔡侯改嫁其妹于楚成王,曾得罪主公。楚、蔡接壤,我可以讨蔡为名,因而发兵及楚。《太公兵法》有云,此所谓出其不意者,则无有不胜也。
桓公闻言,喜而从之。适逢江、黄二国不堪楚国侵暴,遣使前来约成,请求结盟。齐桓公顺水推舟,遂与江、黄二君盟会于阳谷,密订伐楚之约,以明年春正月为期。
会盟已毕,桓公对管仲道:舒人助楚为疟,寡人当先取舒国,以剪除楚国羽翼。
管仲称善,齐桓公乃密写一书,付于姻亲徐子,命其袭舒。徐与舒乃为邻,既奉齐桓公之命,立即引兵袭取舒国。
江、黄二君各守本界,皆奉齐侯调遣,袖手旁观,忍见舒国灭亡而不顾。
鲁僖公闻说江、黄、徐国皆都请盟于齐,乃遣季友至齐,谢罪求盟。
季友:寡君与明公前有邾、莒之隙,又不得共赴邢、卫之役,罪莫大焉,痛悔无及。今闻会盟江、黄,特来申好。嗣有征伐,愿执鞭前驱。
桓公大喜允盟,便以伐楚之事,密与鲁国订约。
正当齐桓公密约诸侯之际,楚兵已至郑国,兵临城下。
郑文公大惧,欲请成议和,以纾民祸。大夫孔叔出奏:主公不可。今闻齐侯方欲伐楚,以我遣使求救故也。人有德于我,弃之不祥,宜坚壁以待之。
便在此时,齐桓公遣使到来,授以密书。郑侯览其书曰:
寡人将欲围楚救郑,其兵未备。公可扬言于外,说齐国救兵即至,则楚国必不敢全力攻城。若得其缓,我必率军西出虎牢,聚诸侯于上蔡,等候协力攻楚。
郑伯大喜,遂依计坚守,并扬言于城外,说齐国救兵不日将至。楚军果然惊疑,只得按兵以待。早有齐国探马回报桓公,齐桓公复又问于管仲。
管夷吾闻而笑道:我计成矣!
于是遍约宋、鲁、陈、卫、曹、许诸国之君,俱要如期起兵,名为讨蔡,实为伐楚。
周惠王十三年,春正月元旦,齐桓公出师征蔡。
命管仲为帅,率隰朋、宾须无、鲍叔牙、公子开方、竖人貂等诸将,出兵车三百乘,甲士万人,分队进发。竖貂为先锋,率前军衔枚潜行掠蔡,会集各国车马。蔡人全不设备,直待齐兵到时,方才敛兵设守。竖貂在城下耀武扬威,喝令攻城,至夜方退。蔡穆公认得是竖貂,知其为宵小之辈,乃使人密送金帛一车,求其缓兵。
竖貂既受蔡侯重贿,遂私将齐侯纠合七路诸侯,名为侵蔡,实为伐楚军机,备细泄漏来使,命其国主及早逃遁。
使者回报,蔡侯大惊,当夜弃城,出奔楚国。竖貂自以陷城大功,使人飞报齐侯。
蔡侯至楚,见成王备述竖貂之语。楚成王方才省悟齐国之谋,传令简阅兵车备战,一面遗使前往郑国,命斗廉、斗章兄弟撤回伐郑之兵,回救郢都。
数日之后,齐侯兵至上蔡,七路诸侯陆续俱到。是哪七路诸侯?乃是宋桓公御说、鲁僖公姬申、陈宣公杵臼、卫文公妫毁、郑文公捷、曹昭公班、许穆公新臣。连同主伯齐桓公小白,共是八位,兵威赫赫,气势轩昂。
许穆公却是抱病而来,率师先到蔡地,是夜便即薨逝于军中。齐侯大为感动,因此驻留上蔡三日,为之发丧,命许国之师舆尸归国,以侯礼葬之。
第四日上,七国之师望南而进,直达楚界。
却见边界上早有一辆车驾停候,车傍有一人衣冠整肃,停车道左,对齐师高声言道:来者可是齐侯?楚国使臣屈完,奉我王之命,在此候之久矣!
齐桓公闻报,不由惊道:楚人何以预知吾军之至?
管仲回视一眼竖貂,冷笑道:此必是有人漏泄消息,使楚国提前设备。既彼遣使,必有所陈,臣当以大义责之,使彼不战而降。
于是乘车而出,与屈完拱手为礼:大夫何来?
屈完:我楚国寡君,闻上国车徒辱于敝邑,使下臣来问齐伯:齐、楚各君其国,齐居于北海,楚近于南海,虽风马牛不相及也,不知君何以涉于吾地。敢请其故?
管仲:“召康公命我先君姜太公,五侯九伯,皆可征伐,以辅王室。其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凡有不共王职,汝勿赦宥!尔楚国于南荆,当岁贡包茅,以助王祭。自尔缺贡,无以缩酒,寡人是征,且昭王南征而不返,亦尔故也,尔其何辞?
屈完:周失其纲,朝贡废缺,天下皆然,岂惟南荆?虽然包茅不入,寡君知罪矣!敢不共给,以承君命?若夫昭王不返,君其问诸水滨!
言毕更不废话,麾车而退。
管仲还告齐桓公:楚人倔强,未可以口舌屈服,宜进逼之。
乃传令七军同进,直至陉山屯扎。
屈完还奏楚王:齐侯责我缺贡包茅,臣承其咎。今其七国驻兵陉山,主公若请订盟,臣当勉行,以解两国之纷;若欲请战,别遣能者。
楚成王:齐军势大,战盟任卿自裁,寡人不为制约!
屈完领命,再至齐军,见齐桓公再拜说道:我寡君以不贡之故,致干君讨,楚王已知罪矣。明公若肯退师一舍,寡君敢不惟命是听!
齐桓公:大夫能辅尔君以修旧职,俾寡人有辞于天子,又何求焉!
于是下令,退兵三十里,复至召陵扎下营寨。屈完归报楚主,成王以为齐师既退,必是畏惧楚国,便欲起兵击之。令尹子文闻此,急忙出班进谏。
楚子文:彼以七国之众,有何惧我?退兵待盟,是示不失信于天下也。屈大夫既许入贡,大王岂可食言于齐侯!
楚王称是,乃命屈完赍持金帛八车,往召陵犒劳七国之师,复备菁茅一车,具表如周进贡。齐桓公闻说屈完前来犒兵订盟,吩咐诸侯,将各国车徒分列七方,齐国之兵屯于南方,以当楚冲,严整器械盔甲,布展威势。
屈完既入军阵,从容拜见齐侯,陈上犒军之物。桓公命擂鼓鸣角,于车上昂然相问。
齐桓公:大夫南处荆楚,亦曾观我中国之兵乎!
屈完不卑不亢:下臣僻居南服,未睹中国之盛,愿借一观!
齐桓公乃请屈完同登戎辂,行于军阵之中,望见各国之兵,联络数十里不绝。齐军中一声鼓起,七路鼓声相应,正如雷霆震击,骇地惊天。
齐桓公:寡人有此兵众,以战何患不胜?以攻何患不克?
屈完:明公主盟华夏,为天子布德恤元,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若恃众逞力,楚国虽褊,方城为城,汉水为池,以待诸侯。池深城峻,明公虽百万之众,未知其何所用耳!
齐桓公:楚有良臣似大夫者,国之幸也!寡人愿与汝国重修先君之好,未知如何?
屈完:明公代天征伐,若肯惠徼福于敝邑社稷,辱收寡君于同盟,我主其敢自外?微臣此来,便请与明公定盟!
桓公悦而许之,是晚留屈完宿于营中,设宴款待。次日命立坛于召陵,桓公执牛耳为主盟,管仲为司盟,屈完称楚君之命,同立盟书。桓公先歃血立誓,七国与屈完以次受歃,各颂誓词。礼毕,屈完再拜致谢,辞归郢都。
管仲亲送出营,私请释放聃伯还郑,屈完许诺,亦代蔡侯谢罪。
诸侯商议散盟撤兵,取路归国。
陈国大夫辕涛涂,私谓郑申侯道:若师出于陈、郑之间,我两国难以供应诸侯粮秣,民必甚病。若取东路回兵,观兵于东夷,循海道而归,不亦可乎?
郑申侯赞道:此计甚善,可言于盟主齐侯。
辕涛涂告于齐侯,齐桓公未曾多想,当即许之。
辕涛涂告退,郑申侯随即入见齐桓公献谄:辕涛涂建言取道东方回兵,此乃危策。
齐桓公:贤公子因何而作是言?
郑申侯:我等军出已久,师老兵疲。若循东路归师而遇强敌,虽有七国之兵,亦惧不可用,必遭大败。不如出于陈、郑之间,由我两国供以资粮屝屦,乃万安之策。
齐桓公:非公子提醒,几误我大事!辕涛涂若非吝惜资粮,便是欲将我卖与楚夷。
于是赏赐郑申侯虎牢之地,复命擒执辕涛涂。
管仲送屈完还营,便即下令班师,与诸侯分队而行。回兵途中,鲍叔牙私问管仲。
鲍叔牙:楚之大罪,在于僭号为王,与周天子并肩抗礼。贤弟舍此不问,却以包茅不贡细事为辞,却是为何?
管仲笑答:楚国僭号为王,至今已历三世,天下皆知,无奈其何,因其不服王化者也。倘当众责其革去王号,楚肯俯首而听我乎?若其不听,势必交兵;兵端一开,其祸数年不解,南北从此骚然,再无宁日矣!弟以包茅不供为辞,使彼易于听命,服罪约成。其既有服罪之名,我亦足以夸耀诸侯,还报天子。不胜于兵连祸结,战无已时乎?
鲍叔牙听罢,嗟叹不已:此番聚会八国之师,仅迫令楚国复供包茅为止,则其后若乱中原,再召诸侯讨之,兴师无名矣。
于是还师临淄。齐桓公以管仲功高,夺大夫伯氏之骈邑三百户,以益其封。
诸侯兵退,楚王遣屈完为使,至洛阳来贡包茅,拜见周王时不序爵位,但称远臣。
周惠王祭告文武之庙,以胙肉赐楚,谓屈完道:卿回去归报楚侯,任你为南伯,镇尔荆楚淮汉,毋侵中原诸国可也。
屈完再拜稽首,告辞归国;经过此番纳贡,已尽知周室虚实。
画外音:七国伐楚之役,不但未损楚国实力分毫,反使中原诸侯之虚及相互不和,在此战中暴露无疑,更增楚王图霸中原之志。尤其邻楚郑蔡二国,城池崩毁,屋宇遭焚,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此后更无力阻止楚军北上。虽然约盟罢兵,但楚国却又使用非军事手段,阻塞河水,淹没宋国四百里良田,以至宋民无以为生,冻死饿死无数。
公元前655年,周惠王二十二年。
齐国上大夫隰朋入洛阳,向周王纳贡贺岁,归国后向齐桓公断言,周室将乱。桓公闻言大惊,便问其故。
隰朋答道:周王长子名郑,先王后姜氏所生,早已正位东宫。不料姜后薨逝,次妃陈妫继立为后,生子名带,周王爱之,便欲废世子而立之。若果如此,周室不乱其何!
桓公闻听此报,心怀忧虑,乃召管仲谋之。
管仲献计:世子危疑,因其党孤,无人相助。主公身为诸侯之伯,可具表周王,奏请世子出会诸侯。世子主盟,接受诸侯拜贺,君臣名分已定,周王虽欲废立,亦难行之矣。
桓公称善,乃遣隰朋如周,上奏诸侯愿见世子,以申尊王之情。
周惠王因惧齐势强大,只得许诺。
夏五月,齐、宋、鲁、陈、卫、郑、许、曹八国诸侯并集首止,奉周世子姬郑于主位,齐桓公率诸侯拜舞起居。是夜子郑留居行宫,诸侯轮番进献酒食,极尽臣下之礼。齐桓公欲使周王知道诸侯爱戴世子,故请子郑便居行宫,择定中秋八月以为盟期。
周惠王闻知齐侯极力推戴子郑,心中大为不悦,乃与太宰周公孔计议。
惠王:齐侯聚合七国之众,不能有加于楚;楚人贡献效顺,未见不如齐。今姜小白率诸侯拥留世子,置本王于何地?太宰可密通郑伯,使其弃齐从楚事周,无负朕意。
宰孔:楚之效顺,亦全赖齐侯之力。大王奈何弃久亲之伯舅,而就乍附之蛮夷?
惠王:卿此言差矣!今诸侯首止之盟,乃齐之阴谋,欲离间我父子也。若郑伯不离,诸侯不散,则卿能保齐无异谋乎?
宰孔不敢复言,遂密至首止,私见郑文公道:齐楚争霸,是以郑国为牺牲也。今大王使我前来告公,可背齐向楚,必令晋国助你,则郑国必如磐石之安。
郑文公应诺,待宰孔走后,连夜逃走回国,不再参加会盟约誓。
辕涛涂怨恨郑申侯于召陵诬陷自己,遂怀旧忿,亦施计陷害郑申侯。因闻郑申侯获赐虎牢,由是前来拜会祝贺,并于席间酒酣耳热之余相劝。
辕涛涂:公既得此封邑,何不筑城以壮其观?美城之,大名也,足传后世,子孙不忘。公若惧诸侯议论,在下愿为公解释。
郑申侯闻而大喜,以为好意,于是便在虎牢筑城,高大美观,极有气势。
辕涛涂见此,复向郑文公进谗:申侯高筑城墙于封邑,必欲叛乱也。贵国庄公与共叔段之事,君其忘之耶?
郑文公闻而大恚,申侯因此获罪于国君。
周惠王闻说郑伯逃盟,心中暗喜,乃密修书一通,使人星夜送与郑伯,其书略云:
姬子郑违背父命,不堪为嗣。王叔若能舍齐从楚,共辅少子姬带,朕愿委国以听。
郑文公喜道:吾先公武庄,世为王卿士,领袖诸侯;厉公又有纳王之劳,未蒙召用。今王命独临于郑,我将复为诸侯之伯矣!
大夫孔叔:齐因我故勒兵于楚,今反齐事楚,是悖德也。况周之主祀,惟嫡与长。幽王之爱伯服,桓王之爱子克,庄王之爱子颓,皆人心不附,身死无成。主公不惟大义是从,而必蹈五大夫之覆辙乎?
郑文公闻言犹豫,遂使人往首止探听消息。使者次日即回,进门便报:齐桓公闻主公逃走大怒,欲奉同世子发兵来讨郑国!
郑文公听罢,连手中茶盏亦摔落在地,跌得粉碎,急问:几时发兵来攻?
身子离座而起,似要随时逃走一般。
使者奏道:主公休慌,大军还不曾来。臣闻齐侯说要发兵,多亏被相父管仲止住,说郑周接壤,此必周室有人诱之而去。一人去留,不足以阻大计,盟期已及,俟成盟而后图之。齐侯采纳仲父之计,因此未发诸侯之兵。
文公听罢,一跤坐回席间,嘿嘿半晌;忽转身对孔叔深施一礼,竟使孔叔吓了一跳。
郑文公:非卿直言利害,寡人冒然遣使至楚,则必坏大事矣。
于是静候齐侯会盟消息,以观风色,再不敢妄提背齐从楚之语。
转瞬之间,便至八月中秋。齐桓公与宋、鲁、陈、卫、许、曹即登首止旧坛,共七国诸侯歃血为盟。周王世子姬郑临坛不歃,管夷吾面南背北,高声宣读盟词:
凡我同盟,共翼王储,匡靖王室,有背盟者,神明殛之!
七侯闻罢,齐声重复唱诵。不一时会盟礼毕,世子姬郑降阶揖谢,诸侯皆更降一阶,回拜稽首。于是世子郑回归洛邑,诸侯列国各具车徒护送,齐桓公同卫侯亲自送出卫境。世子郑再三道谢,垂泪而别。首止之盟,将齐桓公霸业推向平生顶峰。(本集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