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 > 历史小说 > 老子就是要当皇帝 > 第六百二十五章 钢产量暴涨的连锁反应

第六百二十五章 钢产量暴涨的连锁反应

承顺十五年,随着大楚帝国工业界的冶炼技术进一步发展,搞出来了大冶搅拌法后,大楚帝国得以能够大量工业化生产对整个工业发展而言极为重要的低碳钢。
这也是直接带动了国防工业的发展!
海军方面最先跟进,在秋天的时候率先提出了采用钢铁取代木材,作为战舰的部分承重结构使用。
试图利用钢铁的优秀性能,来获得比木材更加优秀的一系列承重性能,继而推动战争的整体性能发展,比如利用熟铁的优秀性能,建造更加大型化的战舰,比如三千吨以上甚至更大吨位的战舰。
同时利用钢铁的优秀性能,在保证船只结构强度的前提下,尽可能的进行减重。
这听起来似乎很奇怪,毕竟木头要比钢铁轻,为什么用钢铁建造船只反而更轻,道理很简单的,那就是如果要确保一定强度的话,比如战舰的船肋对强度要求就非常高,而木材自身性能有限的情况下,为了保证强度,就需要更粗更厚的木材,并且铺设更加密集的船肋。
木材本身虽然更轻一些,但是为了保证船只的强度,却是需要更多的木料。
而熟铁虽然更重,但是强度更好,可以使用更少的熟铁就确保船只的整体强度。
当然了,这也对钢铁冶炼工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生产出来的熟铁零部件具有更高的性能,并且在确保强度和韧性的前提下,还要保证可加工性……
也就是含碳量要控制在一定的水准,不能太低,那样性能无法保障,也不能太高,太高的话以大楚帝国目前加工能力无法进行加工……
所以这就很矛盾了,哪怕是钢铁厂能够生产出来更加优秀的高碳钢,但是也用不了……因为根本就无法对高碳钢进行大规模的机械化加工。
所以,材料的含碳量多寡,要取决于加工水平以及应用需求,不能随便来的。
这也是大冶钢铁公司生产的熟铁有十几种不同规格的缘故,不同行业对钢材的强度、韧性、可加工要求都是不一样的。
而零部件的大小也直接影响到了加工水准。
越是大型的零部件加工起来就越是困难。
当然了,这些也都是因为大楚帝国的整体冶炼水平还是比较有限,比如炉温这一明显指标,经过了十几年折腾后才勉强做到一千四百度。
如果能够把炉温做到一千五百多摄氏度,那就不用那么麻烦了,直接搞出来纯铁水,因为铁的熔点就是1538度。
搞出来纯铁水后,后续就简单了,完全可以根据材料的需求来进行渗碳操作,适当添加碳元素就能够得到不同含碳量的铁碳合金,也就是钢。
到时候你要低碳钢就有低碳钢,要有高碳钢就有高碳钢。
而且还能根据需求添加其他乱七八糟的各种元素,制造出各种不同的铁合金材料。
此外,炉温达到要求后,就能够采取直接浇铸成型,以获得性能满足要求的大型钢铁零部件,而不是和以往一样只能得到硬而脆的生铁……
尤其是超大型钢铁零部件基本只能依靠浇铸成型,而大型钢铁零部件的生产加工水平,往往也代表了一个国家重工业的基础能力。
哪怕是后世里,也只有少数真正的重工业强国,才能够直接浇铸那些动不动就几百吨重的超大型零部件……不说几百吨,就算是几十吨的浇铸能力也不是什么国家都能玩得转的。
至于如今的……大楚帝国,距离这个程度还需要走很久的道路,至少目前来说还无法做到,他们连最基础的炉温问题都还没有解决,无法彻底的融化纯铁呢。
所以他们只能采用更加原始的办法,先搞出来含碳量更低的低碳钢在进行浇铸或锻造,并在后续过程里适当通过添加碳元素来提升性能。
但是不管怎么说,大楚帝国还是初步解决了刚才的量产问题。
为此,海军也正是启动了铁肋木壳船计划,这个计划里不仅仅要探索研究钢铁作为船只承重结构,寻求进一步提升\b战舰性能,降低成本的任务,更要承担取代以钢铁取代木材作为船肋的重任。
而这一点,倒是和性能什么的没有关系,只要是因为大楚帝国海军使用的战舰以及大型武装商船,清一色的是新船型,而这种新船型是根据盖伦船型改进而来。
这种船型好坏先不去说,但是他们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船只框架里,是有大量船肋存在的。
而这些船肋并不是平直的,而是带有弯曲幅度的。
由于木材的可塑性很差,因此很难把原本笔直的木材搞成弯曲的,只能是选择天然就存在一定弯曲的木材作为船肋材料所用。
可以想象的,这种材料很不好找,而在木材生产过程里就通过人工干预的话,,这就需要漫长的时间,不是几年……几十年!
舰政部里就提交过一份报告,说是船肋必须天然的弯木,而本土产量极少,相当一部分还需要从南洋各地搜寻进口,但是数量也不多,哪怕帝国如今已经满世界搜罗这种天然弯木,但是长此以往,恐怕数年后造舰就凑不出足够的船肋材料了。
而铁肋,却是能够完美的解决这个玩意。
钢铁这玩意对于大楚帝国而言多得是,那么是造船用的铁肋要求更高,生产也比较麻烦一些,但还是那句话,这些只要付出一定代价那么都是能够得到解决的。
诸多因素最后都导致了海军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铁肋木壳船计划。
而后还更进一步,准备在十多年后再一次重启铁铸火炮计划,试图通过熟铁铸造火炮来降低火炮成本。
不过,虽然海军启动了所谓的熟铁铸造火炮计划,陆军那边却是无动于衷……不是陆军不关注熟铁,不清楚熟铁的情况,实际上陆军其实比海军那边更早知道并关注大冶钢铁公司的熟铁量产,甚至都更早使用上,如今新生产的新式火炮的炮架,就已经开始使用这些熟铁了。
但是……这些只局限于炮架上!
至于炮管,陆军方面依旧坚定的使用青铜炮管!
陆军又不是海军,双方对火炮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海军要求的是威力,精度这些,但是对重量不敏感,同时因为海军的火炮都是大家伙,对成本也更加敏感。
所以海军那边才表示,那么铁铸火炮能够达到青铜火炮七八成的性能,他们都敢直接大规模装备。
但是陆军呢,他们对火炮的重量非常敏感,相反威力什么的都还是其次,重量才是陆军最看重的。
至于成本,陆军的火炮都是口径不大,身管相对比较短的火炮,和海军的大口径长身管加农炮比起来,本来就便宜得多。
海军的一口大口径火炮,光炮管重就有两三吨……但是陆军的一门常用的115毫米野战炮,炮管不过几百公斤而已。
数量上也是差距很大,海军的战舰动不动就装备几十门火炮,一等战列舰更是超过百门火炮。
而陆军呢,那么是战备甲等师,火炮的数量也才几十门而已。
所以陆军的火炮看似多,但实际上海军才是用炮大户……
因此相对来说。陆军对火炮的成本上没有海军那么敏感。
再加上对精度,使用寿命以及重量上的要求,陆军是坚定的选择了青铜火炮。
除非铁铸火炮能够在性能上跟上来,否则他们是不会选择铁铸火炮的。
不过,在火炮上陆军虽然坚定的继续沿用青铜火炮,但是在火枪上,陆军方面的意见却又不一样了!
陆军方面虽然没有和海军那样搞什么轰轰烈烈的大动作,但实际上陆军的很多武器装备都已经从熟铁的量产中获益。
怎么说呢,但凡是和铁沾边的武器装备,其采购成本都出现了大幅度下降。
以前的熟铁产量低,成本高,而现在大冶钢铁公司的搅拌法一搞出来,熟铁的产量出现了跨越式的增加,同时成本也大幅度下降。
这也反应到了作为终端产品的各类铁制品的武器装备成本上来。
毕竟如今几乎所有的铁制品,都是以熟铁为原料进行加工的,熟铁产量高了,成本降了,那么铁制品的价格也会相应的降低。
陆军也好,海军也好,几乎整个国防工业都从大冶钢铁公司的技术突破而获益。
而国防工业其实上还是小头,真正获益的其实是大楚帝国的整个工业界。
钢铁和煤炭这两样东西,其产量被视为工业化的重要指标,就是因为这两样东西极为重要。
而严格上来说,煤炭这东西也是为了钢铁而服务的。
因此,如果你要衡量近代时期,嗯,特指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及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某一国家的国力如何,直接看他们的钢铁产量多少就行了。
简单明了!
这个是时期里,钢铁产量多的国家基本都是列强。
而最多的那个则是毫无争议的世界老大!
哪怕是等到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里,钢铁产能虽然不是最重要的指标了,但是依旧是衡量国力的重要指标。
由此可见钢铁的重要性!
在如今的大楚帝国里,钢铁行业的发展同样也极有具有极大的战略性作用。
而随着大楚帝国的钢铁工业的持续发展,大楚帝国的国力也在持续增加。
最开始的时候伏牛山乃至正式称帝建国的这头两年里,大楚帝国都不具有什么钢铁行业,连打造武器所需要的铁料都是走私采购外住。
而等渡江攻占武昌,乃至拿下了大冶后,大楚帝国才算是正式开始发展钢铁业,那个时候也谈不上什么技术,无非就是砸钱砸人,依靠最原始的办法强行提升产量。
大冶钢铁公司就是在这个时期里建立起来的。
那个时候,大冶钢铁公司的技术含量很低的,冶炼钢铁用的都是老一套的办法,尤其是熟铁的生产还是依靠原始的炒钢方法,为了获得足够多的熟铁,那个时候大冶钢铁公司的炒钢工厂规模极为庞大,工人规模非常多,密密麻麻全都是炒钢用的炉子!
后来通过了持续改进,引入水动力,并建设了更大型的铁炉子,虽然用的还是炒钢法,不过用机械设备一定程度上代替了人力,产能规模有所提升。
这点产能,其实基本上也只能满足国防需求以及基本民生需求,整体产量还是很低的。
但即便是只有这点让罗志学看不上产能,依旧让大楚帝国拥有了吊打其他国家的熟铁生产能力,这些熟铁不不仅仅满足了国内的国防以及必要的民生需求,还生产为各种铁制品,尤其是以武器为主大量出口,为大楚帝国带来了数量庞大的外汇收入。
而现在……大冶钢铁公司半年生产的熟铁产量,比去年全国各钢铁公司所生产的熟铁产量加起来还要多……
短短一年内,大冶钢铁公司凭借一己之力,就把全国熟铁产量强势提升三倍还多,更重要的是,这还只是个开始而已。
大冶钢铁公司内部的扩产计划还在推行当中,一旦扩产成功,仅仅是大冶钢铁公司的熟铁产能,就相当于承顺十四年里全国熟铁总产量的两倍!
而大楚帝国可不止有大冶钢铁公司,还有当涂钢铁公司、辽东钢铁公司、辽阳钢铁公司、琼州钢铁公司、天津钢铁公司等十多家中、大型的钢铁公司。
并且这些钢铁公司都是属于工业部直属管辖,而工业部方面已经牵头联系了这些工业部直属的钢铁公司进行了协商,各钢铁公司通过支付专利费的方式,获得了大冶钢铁公司的大冶搅拌法的专利授权,如今也都在展开相关的技术准备。
今年估计是搞不定的了,但是等到明年,这些钢铁公司也将会陆续采用大冶搅拌法进行生产熟铁。
到时候,大楚帝国的熟铁产能将会呈现爆炸式的增长。
如今工业部钢铁司那边,都已经开始愁着各大钢铁厂都在扩产,但是煤炭产能以及铁矿石产能却是不足,到时候空有炼铁工厂,但是没有煤炭和铁矿石也是白瞎……
此外,他们更加担心,在短短一两年内就把熟铁的产能增加到十几倍甚至更多,会不会导致熟铁过剩卖不出去。
国内对铁制品的需求虽然大,但也不是无限的啊,这要是扩产后卖不出去的话,岂不是要完蛋……
为此,工业部钢铁司那边不少人都是挺担心的。
最后隔壁机械司的人倒是让他们放宽心:只要价格够便宜,国内的机械行业那是有多少收多少!
如今国内各大工厂,对机械设备的需求量几乎没有止境,但是因为机械设备价格过于昂贵的原因,很多工厂都买不起,或者说舍不得买这么多。
然而,如果上游的铁料降价,那么他们机械行业自然也会跟着降价,依靠低成本扩大各类机械设备的总销量,如此也能够进一步拉低各下游工厂终端产品的成本,而这些终端工业产品的价格更低,获得更多的市场。
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不怕你铁多,就怕你不降价!
如果是换成了资本家过来,人家能喷机械司的这些官员一脸唾沫:老子为什么要降价,能赚一百我为什么要只赚十块?
但是大楚帝国的各大相关的重工业的工厂负责人不是资本家,而是官员!
工业部也不是财团,而是帝国的一个工业部门而已!
所以,工业部内部各司经过一轮商讨后,然后痛快的做出了降价的决定!
不仅仅是熟铁价格下降,而是包括一系列下游产品,比如机械设备以及各类铁制品全面降价!
连带着轻工业那边的几个负责人也表示,随着设备降价,生产成本降低,他们也能够对布匹等轻工产品进行降价,进而惠及民众,并且进一步扩大帝国产品的出口价格优势。
这场会议,如果让其他国家或势力,尤其是印度那边几个手工作坊棉布主要是生产地区的王公们知道了,肯定是要气的跳脚……
尼玛,楚蛮子的棉布本来就已经够便宜的了,这还要降价……那他们还玩个屁!
现在印度半岛上大量手工纺织业的从业人员都已经快要活不下去了,都是靠着当地的王公贵族们的贸易保护才勉强维持着。
大楚帝国的棉布如果继续降价的话……到时候恐怕有地方贸易保护也阻挡不了印度半岛棉纺织业的大面积灭亡了。
这就是工业化的威力,大楚帝国其实并没有特地针对印度半岛……甚至都没有针对任何一个土着国家或势力里的棉纺行业。
大楚帝国的棉纺行业,主要还是供应国内消费的,至于出口的比例其实很低的。
拥有两亿多人口,没有战威胁,经济持续发展,已经开始工业化的大楚帝国本土,才是这个星球上最大的消费市场!
哪怕是什么丝绸,瓷器这些华夏地区传统出口的商品,其实绝大部分也是内销的,出口的比例并不高。
棉布也同样如此!
大楚帝国里绝大部分纺织公司的生产以及运营,着重点始终都是国内市场,尤其是汉阳纺织公司以及苏秦纺织公司这两大死对头,他们之间的激烈竞争始终都是围绕着国内市场而进行的。
至于出口,他们也做,但那都是顺其自然。
至于国内一大票地方上的中小型纺织公司就更不用说了,他们连国内其他市场都搞不到,基本都是依靠本地市场而生存的,出口距离他们太遥远了。
因此,大楚帝国的棉布出口,其实比例并不算大,但是就是这样的棉布出口,依旧把周边国家的手工棉纺产业直接给击垮了!
扶桑列岛里,那些城市里都找不到手工棉纺行业的从业者了,以前的那些人要么改行,要么跳海去了……
南洋半岛以及诸岛也同样如此,尤其是随着大楚帝国在南洋的强势扩张,以战争逼迫各国全面开放市场后,当地的手工棉纺业有一个算一个,全都被冲击的彻底死翘翘。
而印度半岛那边,哪怕是部分土着王公进行了贸易保护措施,但来自大楚帝国的廉价棉布依旧强烈冲击着印度半岛上手工棉纺业的生存。
毕竟印度半岛挺大的,也不是每一个王公手底下都有成规模的手工棉纺业,对于很多印度王公而言,反正棉布这东西都是进口的。
找附近的王公进口棉布,同样要花钱不说,而且还等于资助敌人,最关键的是贵。
而进口大楚帝国的棉布,那可就便宜多了,能省不少钱呢,而且大楚帝国远在天边,对他们也没什么直接威胁,可以放心的和大楚帝国做生意。
印度半岛不是铁板一片,这也就给了大楚帝国的廉价棉布进入印度半岛市场的空间。
这,还是以前!
如果是棉布进一步降价,恐怕整个印度半岛的手工棉纺业都要遭到毁灭性的冲击,哪怕是有所谓的贸易保护政策都不行。
更何况,大楚帝国军方是不会一直都容忍着印度半岛的一小撮土着,持续侵害大楚帝国商人们的合法利益的。
海军那边早就对国内工业界承诺过了,嗯,基本上就是海军的大老和工业部的新任尚书季德华闲聊的时候时说的:等有机会了我们海军迟早要帮国内工业界伸张正义的,到时候就把那些玩贸易保护的土着王公塞进舰炮的炮管,打进印度洋去!
嗯,最近我们海军手头有些紧,要不你跟松江海军造船厂还有广州造船厂那边打一打招呼,让造船厂那边降个价。
现在的战舰太尼玛贵了,能不能少个几十上百万啊。
不过工业部新任尚书季德华直接都不带搭理的:别的都好说,谈钱没有……
再说了,他季德华也没这权力直接让下属的造船厂降价!
工业部虽然直管各大造船厂,但是工业部只负责宏观管理以及掏钱,各企业直接的协调……但是不涉及工业部下属各企业的具体运营。
工业部下属企业,包括松江海军造船厂以及广州造船厂这两家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好的官办造船厂独立运营,自负盈亏。
而且涉及到钱这东西更不好搞,他季德华敢让下头的造船厂降价,人家造船厂就敢直接让他掏钱补上去……不然,别做梦人家能够出让自己的利益。
偌大的造船厂几千号人,身后还有一大票伐木场,运输,木材加工厂,机械设备,绳索帆装等众多供应商都要靠海军的造舰经费养着
你季德华说降价就降价……这不可能。
工业部尚书看似牛逼,但是季德华如今只是个协办大臣,又不是什么参务大臣。
就算是参务大臣,季德华敢提这个要求,人家就敢让季德华养这么多人!
所以,季德华直接无视了海军的请求……然后还摆出一副国内就够我操心的了,国外市场爱咋地咋地的模样。
至于印度半岛,谁不知道你们海军做梦都想要打通马六甲海峡,然后涉足印度半岛!
至于我们我们工业部,哎呀,谁跟你说我们眼热印度半岛的市场的……我们如今忙国内市场都忙不过来,哪有时间和精力折腾国外市场啊!
国外市场其实也就那样,嗯,尤其是印度半岛那一片的市场,有最好,但是没有我们工业部也无所谓的……
海军卒!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