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德第一卷逆天改命刘玄德一百九十一江东猛虎黄巾之战凯旋的庆功宴会上,刘备和诸多武将拼酒,拼倒了一大票人而自己依然站着,由此得到了一大票武将的佩服,孙坚就是其中一人。
之后孙坚主动拜访刘备数次,赠送刘备好马、好弓、好刀。
刘备知道孙坚的意思,便收下这些武器,和孙坚成为了朋友。
孙坚想要巴结刘备其实很好解释,主要是提拔他、抬举他的朱儁给予他的指点。
朱儁是会稽郡人,孙坚是吴郡人,虽然不是同郡人,但是江东诸郡之间没有中原诸郡之间那么大的分歧,且雒阳朝廷更多地把江东诸郡看作一个整体,扬州倒更像是一个政治名词,而不是同一个概念了。
一条大江拦住了不少东西,乃至于江北的庐江郡和寿春郡明明和江东一起同属扬州,却也被看作中原的一份子。
朱儁作为江东人进入朝廷,其实比较难得,这年头,江东士族往往被中原士人看不起,觉得他们是土包子,更别说朱儁是江东寒门,就更加不受人待见了。
他主要是靠军功起家,在今文学派主导的朝廷里显然也不是什么很有能量的人。
这一次平定黄巾之战,朱儁得封右将军,且受封钱塘侯,看上去很有些分量,但是和皇甫嵩一样,没有开府治事,就没有办法培植个人势力,和担任冀州牧的卢植相差还是挺大的。
这也是之前民间歌谣传唱起来的时候朱儁感到不爽的深层次原因之一。
朱儁尚且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又怎么能帮自己的江东小老弟孙坚谋取好的职位呢?
孙坚在朱儁攻打南阳黄巾军的时候加入了朱儁的队伍,为了击破黄巾军抛头颅洒热血,带领江东子弟兵血战宛城,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可是在战后,孙坚论功行赏,只得到了别部司马的职位。
这个职位就很清水,没有正式编制,是为了安抚有功人员而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和清朝外委把总颇为相似,有种是雒阳中央军自己人、但又不完全是自己人的感觉。
孙坚觉得自己立功很大,冒着生命危险亲自上阵搏杀,战后却只得到了这样的封赏,心情颇为不愉快。
就在这个时候,缺少资源的朱儁给他指了一条明路。
“刘玄德虽然年轻资历浅,但也正因为年轻,骤然起势,正是需要有人帮助他、扩充势力的时候,此时帮助他,不需要太高的身份,也不用太多的功劳,只要他愿意,就可以。
而且他现在年轻资历浅,再过十年,二十年,他就是朝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涿郡涿县刘氏家传《左氏春秋》,我听说与他交好的人都被许诺了子弟成为他的门人,为家族计,你也应该与他亲近,这样的好机会可不多。”
孙坚听后,感谢朱儁的指点,于是主动前往拜见刘备,试图与他亲近。
他以为这条路不会很轻松,至少要求见好几次才能见到刘备,却不曾想到刘备对他十分亲近,他第一次前来拜见,刘备就亲自出门迎接,对他十分和善,使他颇有些受宠若惊的感觉。
他主动拜见两次之后就被刘备拉着坐在身边一起喝酒,同桌吃饭,还一起唱歌跳舞,还邀请他参加各种宴会,带他认识了不少人。
比如刘备和袁绍关系好,刘备就带着孙坚一起参加袁绍举办的宴会,在宴会上介绍孙坚在宛城之战获得的功劳,袁绍或许是看在刘备的面子上夸赞孙坚,其余众人也给刘备面子,纷纷盛赞孙坚的勇武。
孙坚被夸的云里雾里,十分开心。
之后,刘备在给自己的部下谋取差事的时候,顺手拉了一把孙坚,给孙坚在步兵校尉陈祁那边谋了一个有编制的职位,使得孙坚可以名正言顺的留在雒阳了。
刘备这样做只是考虑到孙坚这头江东猛虎对自己的未来可能有一些帮助,当时他可没有想到今天这一步,只是顺手而为,却为今天的事情打下了基础。
此番雒阳民谣唱响全城之后,刘备意识到这是今文学派发起战争了,战争的号角吹响了。
作为战士,刘备立刻意识到了情况的严峻性,并且感受到了战争带来的快感。
在高层会议上,代表卢植参加会议的刘备一开始并没有说什么,而是在一群大佬讨论来讨论去也讨论不出什么结果的时候,由郑玄向刘备发问,刘备才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这很明显是今文学派能做出来的事情,想要捧杀老师,让老师成为众矢之的,成为军中不受欢迎的人,由此动摇我们在军中的地位和威望,他们瞄准的是我们的军权,这种行为非常恶劣。
他们试图通过攻击老师,将老师孤立,让我们和朝中其他善于用兵的官员之间出现龃龉,他们则能趁虚而入,与之交好,从而达成某种意义上的联合,进而通过军功压倒我们。
老师担任天下唯一一位州牧,此时正是天下瞩目的关头,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恶劣谣言,老师都是首当其冲,而冀州牧在任期间的功绩又是老师返回雒阳出任三公的重要依仗,不能有失。
所以我建议,我们应当主动出击,不能被动应付,应当主动向皇甫嵩或者朱儁那边递话,传达我们的意思,就算不能取得好的结果,也要让他们知道我们无意于他们对立。”
刘备提出来的这种看法得到了学派的广泛认同。
服虔、马日磾和蔡邕等人都非常认同刘备的看法。
然后他们也得出了和今文学派差不多的观点,即身为江东人的朱儁比身为凉州人的皇甫嵩更值得拉拢。
倒也有人提出了拉拢朱儁和他麾下的江东武人团体需要一些投名状,需要一些政治资源,可古文学派的政治资源本就没有今文学派那么丰厚,现在还要拿出来分给他们,这却如何是好?
对于这一点,袁隗倒是意外的看得很开。
“若是让杨氏和朱儁联手,于我而言难道不是最坏的局面吗?遇事还是要看的长远一些,一时的好处和长远的好处,诸位应该看得比我这种老朽更加透彻一些,古文学派好不容易走到今日,难道诸位想要回到过去吗?”
袁隗的这句话对整个会议的进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之后便是对领袖郑玄的询问。
只要郑玄点了头,大家就可以放手去办事了。
郑玄又能有什么看法呢?
这一切本就不是他所擅长的,眼睁睁看着大家伙儿从学者转型为政客,他除了悲哀,还是悲哀。
然后点头。
郑玄点头之后,古文学派就决定要和朱儁接触了。
但是正如今文学派和凉州人及其余边地武人的关系不好一样,古文学派对纯粹的武人也不是很友好,只是卢植这位大儒和刘备这位小儒恰巧会用兵。
对于军功和武人,古文学派在人脉上确实不怎么宽广,主要依靠的就是卢植和刘备,以及通过他们拥有的军队关系。
所以在这件事情上,他们还真的较为被动。
尤其当卢植不在场的时候。
思虑片刻,郑玄习惯性的看向了刘备。
“玄德,你可有什么好办法?”
刘备行礼。
“好办法不敢说,但是我与钱塘侯部下孙坚颇有来往,或许可以通过他与钱塘侯见一面,探一探钱塘侯的口风。”
一群文斗派大佬对于这些事情还真没有卢植刘备师徒那么在行,现在卢植不在,能发力的也就只有同样很善于武斗的刘备了。
卢植离开之后,刘备在古文学派的发言权虽然不能和卢植相提并论,但是出于对卢植的尊重和对刘备本人功劳的尊重,他说话,领导层也绝对不会无视。
郑玄沉默片刻,便把期待的目光投向了刘备。
“那玄德,子干不在,这件事情就多多仰仗你了。”
“固所愿也,不敢请耳。”
刘备再拜。
————————
PS:因为今天早上吃了好吃的过桥米线,所以加更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