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还热,但已经快秋天了。
杨名立老老实实地坐在那里,身上缠满了绷带,正被郭大靖当假人,向医护队演示着人体各部位的包扎方法。
三角巾是一种便捷好用的包扎材料,同时还可作为固定夹板、敷料和代替止血带使用。
而且,它还适合对肩部、胸部、腹股沟部和臀部等不易包扎的部位进行固定。能够保护伤口,减少感染,压迫止血,固定骨折,减少疼痛。
郭大靖并不是专业,但他学过的战场救护,在当时还是很先进的技术。
单眼包扎法过后,杨名立成了独眼龙,医护队有妇女发出轻笑。这让杨名立有些尴尬,可还得强作镇静。
“你们要多加练习,力争做到又快又好。”郭大靖站起身,对着医护队的妇女们说道:“多耽误时间,就意味着伤员要多流血,甚至是加重伤势。”
藤野英扫视着她招来的这些妇女,看到一个女孩用力地点头。刚刚演示的时候,她也看得极认真。
姚新确实学会了,尽管还需要熟练的过程,但她觉得自己肯定能达到郭将军所说的又快又好。
郭大靖转向藤野英,说道:“今天就到这儿吧,我还要去工坊。”
藤野英点了点头,对妇女们命令道:“都学会了吧,两人一组,进行练习!”
有人没学会,却也不吭声。反正在练习的过程中,还能向同伴再学习。
“大人?”杨名立望向郭大靖,没有命令,他不敢去解身上的包扎。
郭大靖随手一指,说道:“姚新,你去给他解开。”
“好的。”姚新没想到郭将军还记得她的名字,答应得痛快,笑着快步走上去,心中甚是骄傲。
郭大靖转身出了屋子,藤野英陪着走出来,边走边问道:“听说你要率军出击,我带几个医护一起去。”
这个口气?好象已经定下来似的。
郭大靖沉吟了一下,说道:“未必会有大战,主要是针对建虏的布置,进行反击。”
建虏虽然还是放弃沿海地带的战略,但却增设了很多哨地。既给东江军的哨探潜入侦察刺探增加困难,也为第一线的守军提供预警。
显然,袭击鞍山驿的行动,给建虏以震动,也提高了警惕,在尽力防范同样的事情发生。
而建虏派出的都是精锐,多以捉生为主。这段时间,东江军各部的哨探谍子时有折损,郭大靖要亲自出马,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对于潜入拔哨,郭大靖相当有信心,也想趁机锻炼一下他亲手训练出来的夜不归。
当然,还有几百人的大队在后跟随,目标就是秀岩周边。能够找到机会,就打击消耗建虏,并实现以战代练的目的。
“总是会打仗,也难免有伤亡。”藤野英执拗地强调,“我只带四个最好的,不会拖后腿。”
郭大靖还在犹豫,藤野正又补了一句,“你答应过我爹要好好照顾我的。”
把你拴在裤腰带上?!
“好吧!”郭大靖无奈地答应下来。
藤野英抿起嘴角,觉得这招儿挺好使,便又颇有意味地说道:“快秋收了呢!”
秋收啊,南方比北方还要早一些。林天生应该收粮启运了,藤野正差不多也能坐船回来。
秋收后的粮价会降低,并不全是供大于求,背后有着资本运作,或者说是奸商牟利的影子。
朝廷的赋税是不收实物的,老百姓手中又没有银钱,全靠出售粮食。奸商们便趁机压价,使得老百姓即便丰收,也挣不到多少钱。
这和后世《多收三五斗》非常的相似,老百姓总是处于被动、无奈的境地。辛辛苦苦一年,所得不过是温饱,甚至连吃饱穿暖都做不到。
当然,郭大靖现在考虑不到那么远。这是大明体制的问题,他还没有能力去改变。
对于藤野英的暗示,郭大靖笑着点了点头,打完这仗,也该是他大收获的时候了。
去山东是势在必行,秋粮收获入仓,正是别人撒网他打鱼、别人耕种他收粮。想想,就很爽,尽管搬粮也挺累。
离开医护训练营,郭大靖先去了位于偏僻所在的火药作坊,检查颗粒化黑火药的生产制造。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都是用粉末状的火药。而粉末状的黑火药有许多缺点,运输不便、燃速不均匀、容易受潮等等。
比如在使用火枪装药时,填得太紧会因为缺氧而无法完全燃烧,太松也不行,同样也会降低火药的威力。
要装填得不松不紧,就提高了火枪手的要求,加大了训练的强度。
而颗粒化火药则解决了这些问题,即便是经过颠簸的运输后,大小颗粒虽然还是会分层,却不会影响到火药的质量和使用。
其次,颗粒化火药的吸潮性也远小于粉末状火药,因为颗粒火药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更小,从空气中吸取的潮气也就更少。
最后,因为颗粒火药都呈颗粒状,所以即使是受到压迫时,它们之间贴合的也并不紧密。
而颗粒之间留下的空隙,便于氧气为火药的燃烧起到助燃作用,让燃速更均匀,提高火药燃烧的效率,因此其威力得到极大增加。
郭大靖做过实验,颗粒化的黑火药威力,至少比粉末状提升了一倍。也就是说,相同的装药量,杀伤力大增。
火药威力的增加,意味着火药消耗量的减少。特别是火枪,对于火药的节省,成本的降低,尤为显著。
尽管明朝中后期,国人已经学会了火药颗粒化,但在军工上并未普及。具体什么原因,郭大靖没有必要去深究。
玉米、土豆还在明朝就出现呢,不是一样没有普及。按照古代资讯传播的速度,以及人们的普遍识字率,并没有什么奇怪的。
也正因为如此,郭大靖不必请到西夷的制药师,只是利用《西洋神机》中办法,再加上提纯,和自己的最精确的火药配方,颗粒化火药便能生产制造了。
明朝的火药颗粒化是在混药时添加醇酒,进行湿碾晒干,再用捣药木槽和圆眼筛等,把结块的火药制成颗粒。
经过两个多月的生产制造,现在广鹿岛的火枪兵已经全部使用,爆炸物也基本换填完毕。
但火药作坊内依然是一片忙碌,郭大靖已经把旅顺堡的火药、地雷全部换掉,运到岛上进行重新加工和装填。
工人有男有女,各司其职,已经有了流水线作业的影子,使得效率大为提升。
视察完火药作坊,郭大靖还是很满意。尽管全是人工,可要实现机械化,却不是目前的条件能够实现的。
当然,火药颗粒化的工艺还有改进的空间,也就是下一步的目标——精制。
来到火药作坊外二里地左右的食堂,郭大靖趁人不备,取出了几十斤马肉,交给大师傅去做肉汤,算是对管事儿和工人们的犒劳和奖励。
还是那句话,作为军户的百姓,不怕干活儿,只要能吃饱穿暖,都肯卖力气,还不偷懒。
而这个标准,对于郭大靖来说,还是不难办到的。尽管是作弊,但他也是付出了体力,甚至是冒着生命危险得来的粮食物资。
郭大靖又来到了木工作坊,这是原来的大作坊所分出来的车间。是郭大靖按照制造的种类,和工匠的技能,进行细划的管理模式。
走进作坊没多久,郭大靖便听到了一个有些尖细的嗓间,竟然是太监赵光。
给了赵光等人下马威后,郭大靖也没有继续找茬折磨,可也没有给他们太过特殊的优待,与军营内的军官同样标准的待遇,偶尔加块肉改善一下。
赵光等人也学乖了,先装孙子,等郭大靖麻痹大意了,再找机会上奏朝廷,狠狠地责罚郭大靖。
他们也知道,光凭郭大靖折辱篾视他们,恐怕难以达到目的。不仅朝廷未必相信,这罪名也不够大。
万一对郭大靖的降罪责罚的力度很小,郭大靖还是驻岛主官,他们可就惨了。
何况,东江镇不同于其他军镇。独立性较强,这一点,他们还是清楚的。
“这活儿不能这么干,你们这些木匠,跟谁学的手艺?”赵光唾沫横飞地训斥着几个工匠,没注意郭大靖悄然来到。
光训斥还不够,赵光还上手了,在基本做好的器械前转来转去,左指右摸,这个榫卯不对,那个楔子位置差了。
这家伙比比划划的,真懂假懂啊?难道是得到了木匠皇帝的真传?
郭大靖索性不急着上前,双手抱膀,在那听着,看着赵公公在表演。
场中摆放的是一架便携式弹力抛射装置,能把两斤重地雷扔到五六十米远。是郭大靖特别要求作坊制造,为山林部队配置的。
不仅便携,还能拆御,用一匹马就能驮两架。拿下来二十多秒就能组装完成,用人力拉动,两个人就能操作。
作为山林游击的火力支援,郭大靖暂时没用火药包抛射炮。一是节省火药,二是铁料不足,最后则是操作的复杂性问题。
不需要太过先进,简单易用是宗旨和原则。
由于黑火药的威力,什么地雷、手雷的个头和重量都要大一些,即便是壮汉,用手抛掷也不过二三十米。这种简易抛射器,则弥补了距离的不足。
“赵大人精通木艺,所说的道理,小人心服口服。”木工坊的大工老单似乎听明白了,上前躬身说道:“小人这便重新制作。”
赵光得到了认可,显摆的心理得到了满足,轻抚着胸口说道:“你是大工,这道理能听懂,也学了一招儿不是。告诉你,杂家可是出自木匠世家,祖传的手艺还能有错?”
郭大靖能画出图纸,但要让他去打木匠,肯定是扯淡。而且,那时代的木匠真的是凭手艺,不用钉子,全凭榫卯连接,还牢固得很。
看老单那佩服的样子不象作伪,郭大靖也没上前询问。
此时,赵光也看到了郭大靖,郭大靖报以和善的笑容,点了点头,转身去了旁边的休息室。
时间不大,赵光也走了进来,客气地与郭大靖见礼。
“没想到赵公公竟然精通木艺,在皇宫里可是给万岁打下手?”郭大靖给赵光倒了杯茶水,微笑着问道。
赵光连忙摇头,说道:“杂家哪有那个福气?只是随着家父干过几年,祖传的手艺,也学会了八九成。”
原来是半路净身入宫,显然也是贫苦之家,被逼无奈。谁家衣食无忧,会把孩子送进宫去呢!
这种事情在当时并不少见,魏忠贤就是一例。
烂赌徒一个,实在混不下去了,狠下心给自己一刀,跑到宫中倒混成了权倾朝野的九千岁。
但太监就是太监,依附于皇权的存在。离开了皇帝的支持,屁都不是。也不管权力多大,弄死他们,也只是皇帝一句话的事情。
郭大靖不想刨根究底,转了话题,问道:“过几天,郭某便要率兵登陆作战,赵公公可愿随军观摩?”
赵光是监军,郭大靖虽然不会被其左右,但客气地询问一下,也表示下尊重。
郭大靖要率军出战的消息,赵光有所耳闻,各个工坊都在赶制所需的武器装备呢!但郭大靖不说,他也不好问,心里却有些不满。
看赵光迟疑,郭大靖又补充道:“战场上刀枪无眼,从安全上考虑,赵公公还是留在岛上坐镇为好!”
赵光眉毛一挑,尖着嗓子说道:“杂家身为监军,但有作战自是要随军行动。至于危险,杂家可不是贪生怕死之辈。”
郭大靖点了点头,说道;“赵公公不畏生死,忠心王事,郭某佩服,佩服啊!”
停顿了一下,他又提醒道:“除了危险,行军打仗亦是十分辛苦,赵公公也要考虑到身体能不能承受。”
“杂家身强体健,绝无问题。”赵光有些不悦,这话好象瞧不起自己似的。下面虽然没了,可腰子不虚。
郭大靖微微一笑,起身道:“那就这么定了,赵公公转告蒋、沈二位大人,做好随军出征的准备吧!”
“好。”赵光也站起身。
二人互相施礼后,郭大靖先行离去。找到工匠询问一番,知道赵光不是瞎指点后,才放下心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