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 > 历史小说 > 定河山 > 第七百一十六章 只能顺意

第七百一十六章 只能顺意

要知道,历代皇帝只要有实权,自己陵寝都是其最为重视。很多皇帝虽说不求陵寝多奢华,可至少也不能太差,而且越结实越好。毕竟就算是普通人家的墓,都怕被盗墓贼光顾,更何况那些陪葬品更加奢华的帝王陵墓了。所以历代帝王有一个算一个,陵墓造价都极为高昂。按照工部尚书的这个办法,钱固然是省下了,可老爷子那里根本就无法接受。合着你这个儿子掌权后,到你爹这里是什么都省,来一个一切从简?眼下朝廷的岁入的确有些艰难,可还没有难到这个境地,连帝陵都要一省再省吧。这大齐朝,还远没有到亡国灭种地步吧。中国人都讲一个孝字,真孝假孝虽说谁也不知道。可这个孝字当头,没有几个人敢不孝的。对待自己的父母,不仅要将就厚养,更要讲厚葬。尤其帝王陵寝,是否壮观、结实,不仅涉及到天家的威严,更涉及到天家的颜面。你一个帝陵修建的过于寒酸,岂不是被人笑掉大牙?本朝虽说没有前汉那样天下赋税,三分之一养百官,三分之一供天家,三分之一修陵寝。也不像是前唐那样靡费巨大耗资以山为陵,可毕竟作为一代帝王,这陵寝总归不能太简陋不是?老爷子虽说他自己也没有想过太过于奢华,可你总该也得差不离,该建总归还是要建的。想了良久,黄琼还是在折子上批道:“陵寝诸般事宜一切照旧。地宫既然已经动工,今年便先将地宫、宝顶、方城、明楼兴建完成,以便先将大行皇后安葬为宜。其余诸般事项,着工部拿出一个规划逐年增添。想了想,黄琼又在折子添加了,先由户部拨付七十万贯给工部。批完了这道折子,放下手中的笔后,黄琼有些疲惫的捏了捏鼻梁。实际上,这笔钱他拨的实在有些不情愿。在他看来,老爷子身体还康健,陵寝一事至少在眼下也不是最为重要的。原本这些钱粮,他还有更为重要用处。欧阳老爵爷的那道遗折,黄琼心中一直都没有忘记。在与于明远信件之中,于明远也证实了这个事情。甚至于明远还道,四大营出现这种情况,还要早于西京大营。当初他与前任兵部尚书是同年,靠着那张老脸才扣住部分想要外放的武官,才勉强维持了骁骑营的斗力。如今但凡有些能力的武官,宁愿去边军也不愿意来四大营。四大营与西京大营的武官,俸禄虽说高于卫军近一倍。但卫军,尤其是沿海靠边诸路的卫军,谁靠朝廷的俸禄生活?便是内地的卫军,协助地方官府查私盐一项,便捞的脑满肠肥。于明远现在所在的河南路,就算是一个州的团练使,背地里面灰色收入,比他一年俸禄都多。人心都是不知足的,一方面自己只能靠着俸禄,哪怕是本朝武官俸禄已经很丰厚了。一个六品武官,俸禄都要超过四品的知府。即便不贪不捞,足可过上一个富家翁的生活,还是没有问题的。可见到外面那些卫军武官,一个个各种手段捞得肥得很,又是置地又是置房。四大营与西京大营,这些只能靠俸禄生活的武官,又那里安得下心来?有点门路的,都想方设法的外放。宁愿去做一个五品的州防御使、团练使,也不愿意留在京军做个四品武官。黄琼知道,地方卫军糜烂腐化,各级武官大发横财的这种情况,不是短时间之内可以改变的。所以,他原本打算今年秋税进京后,想办法调剂一些,给四大营与西京大营各级武官,贴补一些,发一些战勤津贴。在把这些拖欠官员,尤其是那些下级京官的俸禄给补齐。可如今老爷子的心思昭然若揭,自己也只能顺势而为。将这笔钱粮,先挪去给老爷子修建陵寝。其实黄琼也知道,给俸禄已经比文官高的武官发补助,并不是一个长久之计。这样不仅无法真正起到稳定军心的作用,反倒还要增加朝廷的负担。中国历朝历代都有一个毛病,某一项事情哪怕在不合理,但若是一旦开始实施,尤其是涉及钱财方面的,在想取消就很难了。可问题是,现在先把四大营与西京大营,武官的事情解决了。千里求官只为财,不分文武官员其实都是如此。这个年代的人,你与他讲主义、家国情怀,大多数的人都是讲不通的。尤其是那种三十多岁的武官,建功立业的心思也早就没有了。升官发财,才是他们最终目标。黄琼的打算是,至少先通过增加一部分津贴,留住部分有真才实干的武将。至于那些滥竽充数的武官,就算自己不走,黄琼也打算将他们调离。可现在,老爷子的陵寝为重,这件事也只能暂时先往后放一放。不过之前拖欠文官的俸禄,黄琼还是打算筹措偿还一部分的。看着自己批完的折子,黄琼也只能苦笑摇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想了想,黄琼又拿起户部的几个折子看了一遍之后,要求户部一增加江北诸地粮仓的存粮,并派出官员督察核实存粮的数量。其二,筹措一笔钱粮,暂时将两京四品以下京官以往拖欠的俸禄,先偿还三成。好在朝廷以往拖欠文官俸禄,主要是折钱的俸这一块,禄米倒是不拖欠。虽说已经积欠了不少,可总数相加也不算太多。如果只偿还四品以下京官,数量相加也就是几十万贯。如今朝廷紧一紧还是掏得出的。刘昌家庭的情况,让黄琼见到了那些品级低,无实权京官的清苦。这些京官品级虽低,但却都是进士及第,今后的国之干才。生活如此清苦,也辜负了朝廷开科取士的初衷了。长期能支撑下来的,都是家世雄厚的人。那些家世不好的人,除了寻找机会外放之外,恐怕就是苦熬了。六部好不容易培养出一些人才,用不了两年就全跑光了。尤其户部、工部、刑部,这样专业性更强的有司,官员都是需要一定相应才能的。不是抓一个人,就能干得了的。你一个七品知县调到户部,官威可能是足够了。可真的懂得户部那些账本一类的东西吗?留不住真正专门人才,也难怪户部账目一团糟,几乎年年都入不敷出。现在给京官长俸禄,暂时还有些不现实。所以黄琼这段日子就在琢磨,是不是先将那些四品以下的京官,之前拖欠的俸钱偿还一部分。这样,对那些穷苦的小京官,也是一种变相的稳定人心作用。这段日子里面,黄琼是一贯钱一贯钱的算,觉得去年的秋税还能支撑得起。在暂时还无力全部偿还的情况之下,最终拿出了这么一个妥协方案。同时让户部清点国库内,历年来各国的贡品数量以及种类。同时,让户部就朝廷历年拖欠的文官俸禄,拿出一个偿还的计划,每年要偿还多少。那些人已经不在的了,但朝廷却还欠钱的官员也算在内。以往拖欠的什么烤火钱,冰钱先不算,先以拖欠的俸为主。偿还以往拖欠的俸禄,先从四品以下的京官开始。至于四品以上暂不偿还,待致仕后由朝廷一并全部补发。若是不幸在任上去世,则连同恩典钱粮一同拨付给家眷。至于外任,看政绩考核以及所任府道州县。先将穷州县开始补发,两浙、江南等富裕地区的外任官,一律暂时不做偿还。四品以下官员,比照京官例子。同时黄琼行文吏部,要求吏部对官员退休后的俸禄标准,做一个大幅度的调整。将原有退休官员,不分文武品级只要到了七十岁致仕,俸禄一律全额发放惯例。改为在任期间,京查连续五年甲等,且无贪腐事宜的,或是六十岁前主动申请致仕的,除了禄米打对折之外,其他待遇比照在任期间全额照发。连续三年乙等,六十岁申请主动致仕的,禄米打对折,俸钱则发七成。如果到七十岁才按照朝廷惯例退休的,则一律全部打对折。文官有军功者,致仕后俸禄各增加一倍,同样可以受封爵位。文官五十岁之前致仕的,则按照现行标准,在七十岁之前不发给俸禄。任期内因罪被罢官为名的,取消一切的退休待遇,到七十岁也不在发给任何的俸禄。同时根据官员品级不同,制定一个退休年龄段的梯次。一个七品的官员,你不能让他都七十多岁了,还逼他在岗位上坚持。这种官到了衙门,除了打瞌睡还能办什么差事?若是外放,搞不好目的地都没有到,就有可能死在半路上。不能不分品级,一律都无差别对待纯属扯淡。要拿出一个根据品级不同,而逐步退休的方案。黄琼在秉政的初期便发现,朝中四品以上的官员年纪偏大。尤其是二品以上官员,几乎找不到六十岁以下的。朝廷规定除了因罪罢免,或是自己主动致仕的之外,官员七十岁才可以退休。在七十岁之前退休,如果自己主动致仕的,哪怕年已经过六十九也是不给发俸禄的。使得朝中不少的官员,年纪都已经六十多了,还在那里老骥伏枥。而到了老爷子这里为了保证朝局的稳定,甚至是侍郎的官员,几乎没有一个六十岁以下的。有的一二品官员,上朝走路都一步三颤,需要人搀扶着才能走路,碍于祖宗制度还依旧占着位置不松手。如果这些官员,都有才干倒也罢了。可大部分却是老迈昏聩,除了点头什么都不会的人,有的就连话都已经说不利索。这些人占着官位,而朝中的官位却是有限的。他们不退下去,新鲜血液就补充不进来。祖宗的制度再好,可到了该调整的时候,还是应该做出调整。不过考虑到老爷子对吏部的敏感,黄琼还是让吏部阅后,将这道行文转呈送给老爷子。而在行文上,黄琼也要求吏部尚书,在此事最终定下来之后,要做到严格保密。放下手中的笔,多少有些疲惫的黄琼,端起茶碗想要喝一口的时候,却发现手中的茶碗已经空空如也。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