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 > 历史小说 > 我的1644 > 第二百三十五章募兵

第二百三十五章募兵

想要凭借这手中的三千人战胜王嘉胤是几乎不可能的。
但有时候奇迹就发生在这往往不可能之中。
江白青知道前人能做到的事,自己也一定会做到。
现如今延绥城以及各个掌控的地方全部是江白青一个人说了算,现如今粮食,军饷都不缺,唯独缺兵。
卫所制。
正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明朝初期实行的是卫所制,故兵籍可以世袭,意味着如果你在明初当兵,那么你的儿子,孙子,后代,只要不绝都会成为这个明帝国的兵源。
这是太祖朱元璋定下来的政策,他本以为靠着这个制度,能保证明军战斗力长期不会下滑,可终究是天不遂人愿,不到一百年的时间,朱元璋定下来的制度面目全非。
土地兼并严重,军屯被占据,就导致了卫所制度的荒废松弛,在这一片废土之上诞生出来了另一个制度。
募兵制。
顾名思义,就是招兵买马,这个制度从宣德九年开始,此后的二百余年的时间里,这个制度被逐渐的完善。
元,北元,鞑靼,瓦剌,女真。
从开国到现在北面的敌人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是随着实力的衰弱,随着边情持续恶化,内部起义越来越多,募兵制逐渐变成了一种常态,这一时期募兵逐渐变得频繁。
但是朝廷也不敢彻底放开募兵,每个地方募兵,募多少兵都是朝廷说了算。
毕竟当年东汉放任各个权贵官员招兵买马,才导致了诸侯林立,拥兵自重。
前车之鉴比比皆是,明朝的统治者当然不会让从前的事情再次上演。
而这一次朱由检给江白青的圣旨上就有这么一句。
今辽东西北战事吃紧,兵无余力,愿卿募所在军余、民壮愿自效者,二千余人即可。
意思很简单,朝廷没有多余的兵派过来,让你自行招募兵卒两千余人。
江白青等的就是朝廷的这一句话,因为募兵不仅仅能解决兵力不足的麻烦,还能解决掉城中的不安分因素。
流民。
延绥城内外流民无数,江白青也没有仔细统计过,这群流民现在看起来人畜无害,只是流离失所之人,不会对延绥城造成威胁,但是好多农民军造反之前,就是流民。
城内外的流民江白青绝对不会把他们推到农民军那面。
如果募兵的人数没有限制,江白青能够在几个月之内转手变成十万大军。
但江白青也清楚,不能开放自由招兵买马的先河,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四百年大汉,三百年大唐,皆是前车之鉴。
但是当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变弱的时候,这种事情也会往往发生。
江白青此刻想不到那么远,从圣旨交到他手上的那一刻,他就开始了招兵买马。
而负责这件事情的就是赵京辉。
刚开始招兵的时候,一整天也没有几个人来,赵京辉坐在摊子上,看着寥寥无几的人,知道这么等下去不是办法。
他找来笔墨,在纸上写来写去,不一会落笔收磨,只见纸上这些几个大字。
愿奋勇效力剿贼立功者,人布两匹,月粮四斗,月饷二两。
并且吩咐手下,把这些告示抄写一百份,贴在延绥城的各个角落,还特意嘱咐手下,往流民多的地方贴去,由于延绥城不认识字的文盲太多,又让手下们把上面的内容念出来。
那些本来还在生死线上挣扎的流民们,一听见这件事情立马蜂拥而至,什么布两匹的他们都不管,只需要供吃供住就行。
终于在赵京辉多管齐下的方法下,这样一来,主动权掌握在了赵京辉的手里,他在这些流民中选择了身强体壮,人高马大的人来加入明军,不到三天的时间就募得了兵卒两千七百余人,这一下子,延绥城内的明军就达到了近六千人。
要不是从豪强列绅家里抄出来那么多的粮食和银两,能一下子容下多了这么多张的嘴,否则对于这件事情又是焦头烂额。
当然这些募兵所得来的兵卒和那些卫所制下得来的兵卒根本没办法比,几乎就是一群乌合之众。
就拿江白青举例。
江白青身为二百多年卫所制度出生的家庭,从小就在父辈,祖辈的耳濡目染下成长,身边看的书除了四书五经还有兵书。
对于行军打仗之事都颇有研究,而这些募兵得来的兵卒,他们要是了解兵法上的事只有两种方法。
一是天赋。
二是经验。
前者完全看命,天赋这种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全看造物主的良心,而后者则是从尸山血海中走出来,见证无数生死才能悟出来的东西,经验,那是用血凝结出来的。
但无论如何,六千人终究要比三千人强,这六千人成为了他以后南征北战的重要基础,一支全新的军队正在悄然形成。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