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件事上,朱元璋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相反,他认为刘伯温年老体衰,需要一个人照顾。
这种在古代把一个妙龄女子送给一个衰朽的老头。
正如我们今天送给腿脚不灵活的老人一个轮椅一样。
就是是一种关心罢了。
更是一种君主对臣子的体贴,充满了人情味。
作为一台冷冰冰高效运行的的政治机器,突然一反常态。
开始会对一个人关心。
这其实说明朱元璋有求于人。
朱元璋有求于刘伯温。
他所求的事和李善长有直接关系。
因为李善长的排除异己,让朱元璋不能接受。
李善长也同样不太满意,他最近有件和刘伯温无关的烦心事,这件事就是。
几个人对他坐在宰相办公室中很不满意。
这几个人的名字叫杨宪、凌说、高见贤、夏煜。
杨宪是太原人,不是淮西人。
因办事干练,成为朱元璋的亲信之一。他后来一直充当使者出入张士诚和方国珍政府,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情报。
他是李善长的助手。
凌说和杨宪一样,投奔朱元璋后也很快就成为朱元璋的亲信,他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件功绩就是,在朱元璋派他去侦缉朱文正时,他带回了“确凿无疑”的证据:朱文正要造反。
这件事让朱元璋很高兴。
因为朱文正必须要收拾,他是朱元璋集团的接班人,那是因为朱元璋刚刚起兵,需要确立一个人接班,免得意外。
形成两头政治。
但是当朱元璋势力范围扩大,朱标等亲儿子的成长。
朱文正必须要拿下。
高见贤和夏煜几乎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他们投奔朱元璋后,由于脑袋灵光、办事干练,都成为朱元璋的亲信,并在朱元璋的政府中担任要职。
表面上看,这四人没有什么联系。但只要稍熟悉明代特务政治的人,一眼就能看出,这四人都是特务出身。
杨宪、凌说、高见贤和夏煜之前的官职都是“检校”,检校是明代顶级特务组织锦衣卫的前身。
朱元璋在自己的政府中设置了一个神秘的机构,这个机构的工作人员被称为检校,其实就是特务。
检校的前期工作是对敌人进行渗透和侦缉。比如杨宪就曾多次以使者的身份到张士诚和方国珍政府里进行窃取情报的工作。
随着朱元璋的敌人越来越少,他的政府越来越稳固,检校们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南京城中大小衙门官吏的不公不法上来。
杨宪、凌说、高见贤和夏煜是这些检校中出类拔萃的人,特别是杨宪,有着强大的观察力和联想力,在抽丝剥茧上无人能及,而且从不放过任何一条线索。
朱元璋就曾当众表扬过这些检校们:“有这些人在,正如我有恶犬一样,能使人怕。”
对于他一手创建的这个特务组织,朱元璋沾沾自喜,认为是自己智慧的结晶。
杨宪有野心,更有能力。朱元璋看准的是他的能力。
至于他的野心,朱元璋不在乎。
所以把杨宪放在李善长身边,目的是让他注意李善长的动向。
但是杨宪从未认为自己就是朱元璋的一条狗。
他进入中书省后,开始联络在各个机构担任检校职责的凌说、高见贤和夏煜。
他激励众人,特务出身的人也能做宰相。
如果一个特务出身的人做了宰相,那特务们的前途不必说,自然是一片光明。三人被杨宪的理想所激励,被杨宪的仗义所感动。他们抱成一团,在朱元璋面前指责李善长,并且下了调查结论。
李善长根本没有担任宰相的能力。
李善长没有宰相的能力。
当然也是有根有据的。
首先就是李善长这人粗通文墨,没有搞儒家知识,只是把韩非的思想拿来充数,所以他仅从学术上而言就是个半瓶子醋,所以,他不配做宰相。
宰相的职业素养中应该有丰厚的知识,也就是学历高。
朱元璋对这四位特务语重心长地说:“李善长的确没有相材,可你们难道不知道,他跟随我多年,又是我的老乡,自我革命以来,和我出生入死,辛苦工作,昼夜不分,功劳是有的。我既是皇帝,那他肯定是宰相,这种事希望你们也能理解,用同乡用旧勋是传统。”
杨宪发现自己走进了死胡同。
朱元璋用“自己和李善长是老乡”这句话就把他彻底堵死了。
李善长很快就知道了杨宪的野心,当然是朱元璋告诉他的。朱元璋同时还训斥他,以后在处理问题上多一分慈悲心,多一分仁心。
李善长有点不服气说:“杨宪这小子是想顶我的位置啊。”